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
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對新時期環保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闡明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戰略思想,明確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基本定位,正式確立了中國環保新道路的歷史地位,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為全面推進環保事業指明了方向。李克強副總理在七次大會的講話中專門強調,要進一步完善項目環評、規劃環評、區域限批等措施;《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也從多個方面對環評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
一、深刻領會環評工作的新要求
“十一五”以來,環境影響評價主動參與綜合決策,積極加強宏觀調控,大力促進節能減排,著力維護群眾環境權益,充分發揮了從源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為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發展階段,環評工作要在“十二五”良好開局的基礎上,深入貫徹第七次環保大會和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就必須圍繞“十二五”環保工作的難點、重點和熱點問題,深刻領會以下4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發展大局的意識。當前,經濟形勢十分復雜。中央確定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求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加強環境保護可以倒逼經濟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轉方式成效的重要標志。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環評工作責任重大。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妥善應對復雜局面,科學判斷經濟運行態勢,把握好工作方向,既要推動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促進投資保持適度規模;又要加強準入把關,嚴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第二,進一步提升促進節能減排和優化區域發展的能力。國務院《意見》和環保“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把總量控制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資源的消耗仍不斷增加,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潛力不足,氨氮、氮氧化物減排形勢十分嚴峻。環評管理既要千方百計地保證增量消化,又要大力促進存量削減,工作難度很大。同時,為推進形成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國家做出了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重大決策,并相繼出臺了多個區域性重大發展規劃,要求在環境準入方面實行差別化引導,規范國土空間開發秩序。這對環評來說頗具挑戰性。必須抓住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特點,創新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推動環評工作不斷科學化、精細化,更加有效地促進節能減排和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進一步強化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群眾權益的措施。李克強副總理強調指出,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要按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環評是不欠新賬的重要關口,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時刻處在“聚光燈”之下。要把改善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目標,嚴格環境準入,強化“區域替代”和綜合治理措施,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把保障群眾環境權益作為頭等大事,進一步做到公開透明,強化公眾參與,充分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積極穩妥地應對群眾訴求,促進涉重金屬、化工石化等項目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嚴格防范環境風險,推動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第四,進一步落實“依法、科學、廉潔、高效”的要求。依法環評,就是完善環評法律、政策、標準體系,嚴格執法,加強責任追究,促使政府部門、建設單位、社會公眾、環評機構等各類法律主體認真落實制度要求。科學環評,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確保預測準確、措施可行、結論可信,不斷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環評決策機制,切實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廉潔環評,就是進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倡導廉政文化,嚴格審查程序和準入標準,推進政務公開和懲防體系建設,使清正廉潔成為環評工作者的自覺操守。高效環評,就是提高環評工作效率和制度有效性,改進工作作風,優化管理流程,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及時辦理審查手續,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查處,控制住污染,保護好生態,讓人民群眾滿意。
二、準確把握新時期環評工作的主要任務
對照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大局,對照總量削減和質量改善的環保任務,對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環境訴求,必須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加快破解制約環評有效性發揮的突出問題,力爭環評工作呈現出一個新面貌。
(一)在政策上多做研究
要研究區域差別化環評政策。根據不同地區階段性發展特征,實施區域化的環境準入標準。西部地區要研究如何在引導產業基地集聚集約建設的同時,對產業轉移項目嚴格環境準入要求。東北地區要研究如何在引導重點產業科學布局的同時,加快對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企業的淘汰速度,推動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中部地區要研究如何在推進城市群和生態經濟區優化建設的同時,防止落后污染產能向中部轉移。東部地區要研究如何在支持企業開展落后產能升級改造的同時,加強煤電、化工等行業環評管理,大幅度降低資源能源消耗。
要研究不同行業審批原則。針對行業特點和環境影響特征,研究制定行業審批原則,實施差別化環評管理。推進能源行業合理開發,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調控原材料行業生產布局和規模,加強環境風險防范;推動污染嚴重的輕工行業產業升級改造,加速落后產能淘汰;優化交通運輸行業選址選線,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節約土地。
(二)在落實上多下功夫
要落實節能減排要求。進一步加強環評管理與總量管理的銜接,形成高壓態勢和倒逼機制,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準入門檻,強化“以新帶老”、“上大壓小”和“區域替代”。對在重點流域江河源頭新建的有色、造紙、印染、化工等項目,一律不批。對火電行業,要強化脫硫脫硝等環境準入要求。對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業,要推進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要將減排目標落實在具體的行業和項目上,推動實現“增產不增污”和“增產減污”。
要落實環境風險防范要求。把環境風險評估作為化工石化項目環評管理的重要內容,科學確定并落實環境安全防護距離。推動化工石化行業合理布局,新改擴建化工石化項目必須入區入園,并按照環評批復要求建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涉重金屬行業準入門檻,堅持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置換、減量置換”,推動重金屬采選冶煉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等行業落后產能的淘汰退出。推進涉重金屬企業布局的合理調整,嚴格落實衛生防護距離。在重點防控區域,對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一律不批。
(三)在創新上多做文章
要創新管理方法。加強聯動管理,建立戰略環評、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施工期監管、試生產檢查、環保驗收和環境影響后評價各環節之間的聯動反饋機制,建立分工明確的4級環保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推動與有關部門的聯合把關機制和違法案件移交機制,探索環評全過程責任制,切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強化區域限批管理手段,對不兌現環評承諾,造成較大環境風險和環境影響的地區和企業,對“未批先建、久拖不驗”問題嚴重的地區和企業,堅決實行限批措施。
要創新技術手段。提高環評信息化水平,建立基于環境基礎信息和數值模擬預測的環評決策支持平臺,為環評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加強現場監管的同時,引入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先進技術手段,構建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管理信息系統。深化環評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全面提高預測、評價的準確性和措施的可操作性。
三、扎實做好今后一段時期的環評重點工作
當前,要深入貫徹環保“兩會”精神,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戰略思想,把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著力抓好以下5個方面工作:
(一)以制度建設為引領,切實加強宏觀管理
抓好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制(修)訂。著眼于解決法律約束偏軟和存在制度空白的問題,啟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深入研究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工作對象、程序、責任等內容,推進后評價管理辦法的制訂工作。
加強各級環保部門的環評管理對接。加快建設4級環保部門聯網的建設項目管理系統。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做好上下級環保部門之間的溝通配合,在規劃環評、項目環評、過程監管、驗收等各個環節實現全方位對接,逐步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管理體系,使國家的宏觀政策在環評管理各個層級都能得到更好的落實。
(二)以完善機制為抓手,穩步推進規劃環評和戰略環評
第一,健全兩個機制。一是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在環評文件編制環節,要統籌考慮規劃環評結論和項目情況,對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預測。在受理環節,要強化規劃環評的前置地位,凡依法需要開展環評的規劃,在規劃環評完成前,規劃所包含的項目一律不予受理。在審查環節,要發揮規劃環評的指導作用,深入論證項目是否符合規劃環評的總體要求。二是規劃環評的部門協調機制。要加大工作力度,與相關部門聯合制訂重點領域規劃環評指導性文件,明確和規范審查主體、審查程序等內容。
第二,加強重點領域規劃環評管理。要主動加強部門溝通,掌握相關規劃編制情況,積極推進規劃環評工作。對化工石化等高環境風險產業園區、西南水電開發、中小流域綜合開發、高等級航道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的規劃環評,一定要嚴格審查、嚴格把關,切實提升規劃環評從決策源頭防范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有效性。
第三,做好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工作。這是繼五大區域戰略環評之后,環保部門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又一次重大實踐。要在建立長效機制、引導科學布局、推進生態環境戰略性保護等方面深入研究,全力以赴開展好這項工作。
(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有效提升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工作質量
第一,深入落實宏觀調控要求。圍繞“穩增長”的大局,對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項目等,要繼續做好服務,促進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開展。落實“調結構”的要求,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對“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繼續從嚴控制。同時,要深入研究,明確在環評審批中實行總量指標前置的具體要求。
第二,加強全過程監管。按照《關于進一步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抓好3類項目:一是涉及飲用水水源、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的項目;二是化工石化、涉重金屬、農藥醫藥等環境風險高或污染較重的項目;三是水利水電、礦山開發、交通運輸等施工期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對這3類項目,都要督促開展環境監理。為強化監管,要逐步研究建立“三同時”執行單和責任狀制度,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穩步開展試點。
第三,強化重點行業管理。抓好5個行業。一是對水電行業,要突出抓好設計環節,把“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的要求落實到項目的環保總體設計、招標設計和技術施工設計之中。二是對鋼鐵行業,要配合有關部門繼續推進清理整頓,規范行業環境管理,建立長效機制。三是對涉重金屬行業,要從維護環境安全和保護人群健康的角度出發,完善審批原則,提高準入門檻。四是對化工石化行業,要制定環境安全防護距離管理規定,健全環境風險防范管理體系。五是對火電行業,要按照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要求,對重點區域的新建項目實行嚴格管理,探索燃煤汞排放的環境影響控制。
第四,繼續鞏固和擴大工程治理工作成果。認真落實中央對工程治理工作的總體部署,堅持“班子不撤、職能不變、力度不減”,繼續深化工程治理工作,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對尚未完成整改的問題項目,加大力度,督促完成整改。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查處環評違法違規行為,對情節惡劣或者造成嚴重環境影響的,配合相關部門嚴格實行責任追究。
(四)以強化支撐為目標,扎實推進技術隊伍和技術體系建設
第一,全面推進環評機構專項執法檢查。在地方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進行現場檢查的基礎上,對全部甲級機構和部分規模較大的乙級機構進行抽查。檢查的階段性成果要及時公開,增強工作的透明度。對存在問題的環評機構和從業人員,要集中處理并公開曝光。對不合格的,要堅決淘汰。
第二,完善環評機構管理體系。在這方面,要抓好3件事:一是推進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體制改革試點,完成第一批試點,抓好第二批試點。在試點基礎上,深入研究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體制改革的整體方案。二是研究對環評機構的整體管理思路,出臺加強環評機構管理的意見,鼓勵兼并重組,對東部地區省會城市試行環評機構數量控制,對西部地區進行適當扶持。三是嚴格監督管理。建立環評機構業績報告系統,對所有環評機構和環評工程師的從業情況進行全面監督,打造誠信信息平臺。對環評機構的日常考核監管要堅持做到嚴而又嚴,督促其切實提高環評文件質量。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評分會作為行業組織,要抓緊開展工作,研究加強行業自律的措施。
第三,夯實技術基礎。加強評估隊伍建設,增強評估力量。根據修訂后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研究在環評中如何調整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以及相關管理要求。針對地下水環評技術導則執行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具體的技術要求。完成環評基礎數據庫續建工作,加大成果的應用推廣力度。
(五)以創先爭優為載體,著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積極創建環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優秀窗口。中央把環保部門列為“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的重點部門,部黨組研究決定將環評作為重要窗口。全國環評隊伍要扎實兌現“七項承諾”,進一步轉變作風,提升為民服務的水平,建立評議機制,聽取建設單位、環評機構和人民群眾等各方面意見,不斷改進環評工作。
全面加強環評領域反腐倡廉建設。要按照周生賢部長提出的“四常四戒四個珍惜”,深入開展環評隊伍的廉政教育,做到警鐘長鳴。加強環評權力運行監控,進一步拓寬監督渠道,著力構建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充分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推進環評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把環評管理全過程置于陽光之下。
|
|